- 最后登录
- 2013-4-18
- 威望
- 0
- 金钱
- 3453
- 注册时间
- 2010-9-19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1141
- 精华
- 3
- 积分
- 3129
- UID
- 1250
    
 - 最后登录
- 2013-4-18
- 威望
- 0
- 金钱
- 3453
- 注册时间
- 2010-9-19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1141
- 精华
- 3
- 积分
- 3129
- UID
- 1250
|
U' L$ N6 V2 C. W
桥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桥梁,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激励着开拓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桥梁,是一段悠远的文化,记载着人类跨越天堑的智慧、力量和希望。. R& v% d$ v7 G! U( Z
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母亲河,千万年来,生生不息。2005年3月珠江黄埔大桥的开建,为这方波澜壮阔的珠江文化再添风采。在珠江黄埔大桥下游800米,有着千年古朴的南海神庙,在它上游3500m,则是百年闻名的黄埔军校。当海上丝绸之路的号角还在耳边萦绕,烟波浩渺中,珠江黄埔大桥随着潮涨潮落,伴着波去浪回,巍然屹立。
" Y& N8 _5 B4 p, A) O( z7 I" z 2008年12月16日,通车庆典的烟花在珠江上空渐渐散去,盈盈一水间,暮霭晨曦中的黄埔大桥显得格外静谧、安然。阴阳和瑟,柔美典雅的悬索桥犹如羞涩可人的少女,而刚劲挺拔的斜拉桥仿似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相依相望,低语诉说着道不尽的前尘往事……4 i& `4 ?* _8 q' l% o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在考察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时,被现场的组织管理及建设者的干劲所感染,挥毫写下了“黄埔飞虹、智慧珠光”八个大字,成为大桥建设的最好写照。; q: [% ~0 _7 N' {2 t9 z; M3 [
黄埔飞虹
* Z" P) W5 `( b9 ^& w3 @% Z) J: i& {9 R 珠江黄埔大桥位于广州东南部城区的经济产业带,是京珠国道主干线和广州绕城公路并线重要控制工程,交通量需求巨大。然而大桥通过的位置,有码头、有学校、有国道,有油库,有隔江相连的高压线,还有埋在地下的各种管线管道,在修建时限制条件冗繁苛刻;此外,大桥南面需要改造旧路,北面需要跨越高速铁路和广深高速公路,居民需要通行、征地拆迁需要解决,噪音需要控制、桥型景观需要与城市协调,在狭窄的施工场地内,一切的问题变得难上加难;解决了这个问题又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它的工期还关系着城市交通、南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何时建成代表着京珠高速何时能够正常运转,在各种地形、各种环境错综复杂的限制下,在紧促的工期内,种种问题如何统筹兼顾?
2 {! t* a, A% z 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建设条件,建桥人艰苦奋斗、团结拼搏,30天完成通航安全论证评审到批复;340天完成73m大直径深基础锚碇施工;480天完成200m主塔及基础的施工;365天完成先导索过江到钢箱梁合龙;43个月建成超千米跨径,超宽悬索桥……最终,总长7016米的黄埔大桥以不等锚跨、不对称纵坡(1%和-2%)成为国内最大跨度独塔斜拉桥(383+322米);其超千米跨径(主跨1108米)也成为世界最宽整体式钢箱梁悬索桥(宽41.69米);另外,在12公里长的大桥引线中,包含国内第一座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的长隧道、4座互通立交及跨铁路编组站的大跨连续刚构桥。它建成后被业界称为“公路建设构造物实物博物馆”。
+ @0 C( i! K, x8 F3 R& a, R% O. f3 g% N 在黄埔大桥项目的科研鉴定资料里有这样一句话:项目建设环境之复杂、建设风险之巨大、建设技术之难高居全省之首,国内少见。对此,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少锦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与创新》一书中写道:“经过43个月的紧张建设,黄埔大桥人架起了一座具有品牌特征和历史特征的优质桥、精品桥、科技桥、和谐桥,她的建成标志着京珠高速公路大动脉的全线贯通,为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8 Y+ r0 N1 |! ]! X4 m- {* r智慧珠光
# }5 u- Z5 S" ~6 j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想不明白: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最繁忙时期仅有30余人的管理团队,如何在短期内完成包括前期的立项报批、资金运作、征地拆迁、周边协调、以及后期繁重的建设、综合管理等一系列千头万绪的工作,如何统管包括多家央企在内的几十家参建单位,沟通和协调好交通、城建、水利、航道、海事、文物、电力等政府部门和周边单位,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特大规模桥隧建设工程的?
$ e! Q2 `5 D% K. S' _0 v( Y 其工作之庞杂、其责任之重大,时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生产和技术的张少锦不无感慨:“提倡高质量前提下的合理化投入、建立参建单位互利条件下的博弈平衡、抓好工程质量必须先抓好建设队伍作风、推行执行控制管理技术体系等一系列的新理念……”“整个建设过程中每周要开一次工程管理会议,大桥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每周要开一次参建单位现场协调会,”他说,“业主管理做到对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执行到位”。% G& S4 T- K/ G0 E
“这个业主简直就不是业主”,工作了一年的程博士觉得黄埔大桥公司跟他印象中手叉腰杆、指点江山的业主大不相同。也许,作为公路桥梁建设领域的知情人,更能体会这些话的深刻含义。历数黄埔大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建设者是以怎样务实的作风去跨越一道道技术难关,是以怎样低微的姿态去敲响一个个紧扣的大门,又是以怎样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次次轻描淡写的拒绝和推拖……其中的辛酸何人能知?几年间,在黄埔大桥管理队伍中培养了工程管理、桥梁结构、路面工程等专业共9名博士和3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们都将成为黄埔智慧的闪光点和传承黄埔大桥文化和精神的强力支撑。; b# j! L0 d; l/ L1 W6 ]" X
大桥建设过程中,针对项目的技术难题,依托广东省交通行业重点科研攻关计划,展开了4大课题、17项子题的技术研究,从前期开始,共28家合作单位、近300名技术人员参与到研究工作中。研究共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工法,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建国60周年60项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奖和中国公路桥梁优秀设计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4项,其技术创新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应用在大桥建设中达到100%。6 s) T8 i1 I* {! P) |3 A
桥梁之美在于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和,内在美在于寿命周期结构设计之合理与建设质量之精细,外在美在于构造设计与文化历史及环境之和谐。置于城市环境的黄埔大桥则是集两者之融合。三个似古老中国木结构的“”字形索塔,体现广州作为南中国之门、改革开放之门、通向大海之门和千年不朽古老商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7 R) h- ^+ W9 N8 ~. n% I 品赏黄埔大桥,她婀娜多姿,气势雄伟;她刚柔相济,底蕴丰厚;所有的一切,成为一座大桥品格乃至情感的根基,其智慧之光将永远和黄埔飞虹一起,点亮珠江的记忆。* f9 Y$ ^- @( R" C( D: W
(编辑:苏圣华)- Q9 M6 Q/ U1 U' |" M. ], @
(题字:何继善)
* t$ i4 v& p% x3 S) R
- m, [; {* g) {+ i( Q$ N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