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电台报道了一封特殊的《香港家书》,而写这封家书的笔者以近日“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照片风波事件为案例,向远在纽约,却心系香港的表哥,汇报了这一风波背后的思考。语言朴实,真实客观的反映了作为土木工程教育者的慎思。尤其他对“超大型跨境集群工程”普及民众知识的重要性及诸多建议,值得业界参考。
风波事件升温后,作为业界媒体,我们也一直在跟踪报道。对于此事造成的误解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等。而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等的关键,也从中反映出了我们对重大工程基础专业知识的缺失。这封特殊的家书,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今后,我们应该加强对类似这种“超大型跨境集群工程”基础信息资料的传达与普及。举世瞩目的工程,其关注度和知名度之大,只有对相关基础信息增进了解,才能避免类似的误解,谣传等风波。
原报道 港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区达光──政府应多提供跨境工程关键数据以释疑虑
表哥:
您好吗?我知道您虽然身处纽约,仍然关心香港,可能您也有留意最近关于港珠澳大桥的讨论。
港珠澳大桥本身是超高难度的工程项目,除了大桥的主体外,还有三地的连接路。它涵盖结构、岩土、环保、水力、运输及营建管理等多个范畴,它的工程可行性研究、走线方案、工程融资等课题,是土木工程教育的好题材。2016年初,我曾经带领学生参观了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路。在2016年中我参加了一个桥梁国际会议,亦参观了港珠澳大桥,包括部分主体桥梁、及澳门和珠海的连接路。
港珠澳大桥从开始就经历了不少困难,亦突显了多个需要改善的地方。
港珠澳大桥的超支和延误是其中为人诟病的地方。以前做学生时读到土木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时,毕竟是流于纸上谈兵。后来毕业后当工程师时,就开始体会到各种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在超大型工程项目里面,不同部分一环扣一环,某一部分的困难很可能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落成日期。同样,各种风险、物价的变化、不同建造业工种供应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造价。如何能更好地监察超大型工程项目的进展和造价,是营建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路工业伤亡意外的纪录是令人伤感的,无论如何都是建造业的责任。近年比较多采用预制组件的机械化方式建桥,使得临时结构的安全性变得更为重要,这也需要工程界调整对安全责任的态度和工作文化。
去年在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路的一单工程发生了混凝土强度测试报告涉嫌造假的事件,虽然后来证实桥梁的混凝土强度没有问题,问题很可能只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操作,但始终打击了市民的信心。
或许您也留意到最近再次掀起热烈讨论的东人工岛照片,老实说,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我也有点迷惑,要问为什么东人工岛的西端防波堤跟南北边满布扭工字块的堆石斜面防波堤不一样?后来看了4月4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澄清才了解,原来西端的防波堤采用了轻质填料的钢筋混凝土沉箱设计,以容许沉箱外的海床水平可以更低,以减轻对下面沉管隧道的荷载。由于南北两边的防波堤主要是堆石形成,因此需要较多的扭工字块,保护整个防波堤,因而造成外观上跟西端的完全不同。
潮水的涨退,对西端防波堤的外观有一定的影响。除了在沉箱外五米多布置了扭工字块以消耗波浪的能量和保护沉箱约七成的高度以外,远一点的位置在低一点的水平还在比较大范围内布置了扭工字块以保护下面的沉管隧道。由于这个低一层的扭工字块整体坡度只是3%,当潮水比较低时,露出水面的扭工字块便有比较凌乱的感觉。当潮水比较高时,很多扭工字块看起来像是消失了。
其实市民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想应该有多个解决方法。
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里难免有不同的工程审批制度和设计方法,各自都行之有效,在跨境工程项目中也需要尊重对方的制度。但在互相尊重之余,要是政府能够在相关网页,多提供一些关键的资料,如切面图等,便可以避免误会了。当然,要是政府能够提供一些访客中心,如青马大桥旁边的一样,可以展出一些关键部分的模型,市民便可以加深了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工程和科学的教育机会。政府亦可以趁大桥通车的机会,举办一个大型展览会,全面介绍大桥的设计与建造。
近年比较大的工程项目,政府都设有小区联络中心,以便与市民沟通。虽然跨境的工程项目未必对市民有直接影响,类似的联络机构应该可以促进市民对这些项目的了解。
在2010年我曾经和一位内地的教授到访过港珠澳大桥在珠海的总部,了解过他们开展大桥的设计工作。他们特别定下了多个跟大桥设计和建造相关的研究项目,邀请内地的大学参与,当时已经知道他们对这个重点项目是非常认真的。在香港方面,透过建造业议会等组织,几年前香港政府都开始资助本地大学在建造业的相关应用研究项目,应该有助于提升本地建造业的水平及施工的安全。
希望您下次回香港的时候,可以见面再谈。祝您身体健康! 达光 2018年4月14日 书信内容来源:香港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