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u3 Y; \& e" r
精彩内容:- v& A/ D) E" [- m) W9 N
本书由德国 Prestel出版社,德国建筑博物馆(DAM)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奉献,中/英文编译,共320页,包含1012张图片。通过本书,约格·施莱希和鲁道夫·贝格曼结构设计公司的所有作品第一次全部展现。35年来,他们作为德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领袖袖,以他们独特的”轻远”的轻型结构构而闻名于世。其作品高效,简洁.优雅经济和富于社会责任感。施莱希和贝格曼设计公司不仅在与世界知名建筑大师的合作中赋予合作以新的意义,而且作为设计师拥有大量自己的建筑作品。他们所创作的塔屋面、壳体、桥梁和能源装置结构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 k2 m6 `8 b0 @. y9 m( J* v
“这些工程实践是富于冒险精神和革新性的。他们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不是为了展示技术本身。而是为了以结构工程师的方式创造出真正的典雅和优美。” ——安东尼·亨特《 The Architecture Review》
5 @+ u- F6 j) ^目录
. T! i8 [0 h$ D3 H' o
3 G/ z; P8 B* s6 V3 C- ?: f3 P6 G2 Z s3 ^. N3 c" }
3 }/ k7 P% J% e' e( D" \3 Z德国建筑博物馆决定将当代结构工程师和違筑师的杰出组合,德国斯图加特施莱希和贝格曼设计公司长达35年的全部创新作品以轻型结构为题出版一本专著,专著的内容在德国汉堡自由艺术学院首展后,还计划在意大利威尼斯的UAV大学、中国上海同济大学以及美国细黑文的耶鲁大学YSA美术馆等地巡回展出。 约格·施莱希教授是享世界的结构工程师,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自1974年起任斯图加特大学结构设计研究所所长直至2000年退休。在长达26年的教学中,他把学生们带入了结构设计的创作世界,以学院理论教育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德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并建立起驰名国际土木工程界的“斯图加特学派”,通过他的所有工作,让我们感觉到了理论和实践的交替影响。这种使理论和实践如此地贴近当然还有施莱希教授的合作伙伴鲁道夫贝格曼先生的特殊贡献。 这本专著中所显示的施菜希和贝格曼设计公司的70多项作品涉及桥梁,塔桅、亮体,索网和膜结构以及太阳能塔等许多结构形式,他们所创造的这些令人难忘的结构造型,新奇、轻巧、安全、简洁、受力明确又便于施工,充分体现出适用、经经济、美观、生态以及社会责任的完美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施莱希教授以他多项作品获奖的突出成就荣获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 IABSE)1991年结构工程功绩大奖,并于1996年起担任国际桥协副主席和国际壳体及空间结构协会(IASS)主席,现为斯图加特大学名誉教授和同济大学名誉教授。他还是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印度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施莱希教授不愧为当代的“结构艺术家”和“工程大师”。 6 |$ O- e2 T- i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的努力,中国以令世人惊异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重要成就。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工程质量、设计创新和美学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同济大学作为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优势学科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业绩的中国重点大学,有幸成为这次巡回展出的一站。我相信这次展出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将会有很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它将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激情,并促进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同时还将改变中国工程教育的理念和结构概念设计的方法,从而最终将非常有助于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3 F9 L) ^ E2 z* x2 t; O
项海帆
$ o5 ? T! P5 K$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 `5 z: r$ R7 n% `& p5 A
2004年7月 2 D& V! F: Q5 j3 D: C! o' V
! g+ a/ }* |% }% f* b' L! z2 a( d0 ~ f x2 S
《轻·远》 6 e6 H! g. l# u1 K1 X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9 R! V$ ], y2 x- Q, F7 Q" |, a- E- r& z/ M
& j; M( z# m. a9 O+ k/ S* u9 Z8 f: b% [0 _! D9 `1 G6 d! g
内容简介:
; T5 t* E5 L" T" X9 H% O( g本书是我国五十多位很有影响的桥梁专家、学者联合撰写的一部全面介绍桥梁知识的参考书。内容包括桥梁的历史、文化、类型、结构、勘测、设计、制造、安装、施工、试验、监测、维修、养护管理、可持续性评估、今后的宏伟发展前景,以及与之有关的水文、地质、气象、地震、风害、材料、物理、力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 本书全面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桥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最新发展,结合国内外著名大桥进行介绍,图文并茂,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可供在桥梁科学技术及建设领域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对桥梁事业有兴趣的人士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少年阅读。 _! ?1 |" ?. u2 }% p, R7 Q
目录
. Q! Y, v, R g1 z1 z1 }/ y: Z! T* R6 Z4 A" O( Q" i
( E( l1 ^ n3 b* k8 X9 q. {; N
% @. V* c3 l# A. f
关于文化交流与科普工作的语录
. c c, x" d- j
7 P S ~: V$ k* J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 K5 B2 Y5 e/ n! E2 B
——季羡林(1911~2009),学界泰斗,东方学大师
7 m& K; m$ i7 f# p. i L; o/ g
! G0 ~ o6 A% d4 v* ]8 o/ b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知名科学家参加科普工作,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他们在科普创作中所融入的科学探索体验,对科学事业的情感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青少年都会有很强的感召力。, {" q% J( z- t5 O; ^$ n
- h, Z( _2 }, G* F5 W3 f
——卢嘉锡(1915~2001),物理化学家,中科学院前院长(1981~-1987)
- E$ V; o H" m; `
8 E1 w2 z) B4 i" K近代历史一再说明,一个科学知知识水准低下的社会,总是极其脆弱、没有力量的。现代社会的整体力量极大地依托于全社会的知识水准。
+ E# s* j& q' S' V( e5 n; f3 H1 j9 i7 t1 \
——王绶琯(1923~),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x( ~% A- V) I+ B _2 m8 {3 J
" t {: Y+ v( ]; Q5 l& ]& t; Q# G3 A# {1 L* v+ C
《桥梁漫笔》
' W( d8 t4 T5 n" h+ S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6 @9 v/ \3 E. M5 J9 x; \9 b1 R# D9 x" q+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