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 x, ?% T* a5 k文/邓文中 创新是硬道理 “科研,创新,创业”是近年最热门的话题,我也在不同场合跟大家进行过探讨和交流,我认为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但常常被混淆。科研可以说是“把财富变成知识的储备”,这是亏本的事情;创业是“把知识转变成财富的途径”,这是赚钱的事情;而创新是科研与创业之间的桥梁,把科研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实用的过程。没有创新, 科研的成果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创业者无业可创!所以,创新才是硬道理。大家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电影“功夫熊猫”在中国放映,有很多中国观众。赚了大钱,但不是中国的! 为什么?这就是没有好好创新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功夫等于是科研的成果,把功夫和熊猫组合起来变成功夫熊猫,这就是创新。把它拍成电影,在全世界赚钱, 那是创业。我们中国有熊猫,有功夫,也有观众,但是没有把熊猫和功夫组合起来的创意。 所以,创新才是硬道理!但是,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什么人能创新?
3 E. K; o! j$ Y0 P, h6 t什么是创新 创新包括“ 发明”“ 改良” 和“ 组合” 。英文是 Invention, Improvement 和 Integration,三个“I”。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我们谈创新,不能忽略创造价值的要求,所以需要第四个“I”——“增值”,英文是Increase Value。 创新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我们必须给创新者一定的好处,人们才会去创新。所以,我们还需要第五个“I”—— “奖励”,英文是Incentive。 所以,创新包括五个“I”:“发明、改良、组合、增值、奖励”。发明、改良和组合是创新的定义,增值是创新的标淮,也可以说是基本要求,奖励是创新的动力。 我们如何创新? 要创新,我们必须先提出问题。我认为,创新是为下面三个问题找答案:“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英文是 Why,Why not,What…if? 三个“W”。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向因循的习惯挑战。第二个 问题,为什么不?是让你的新理念有机会。第三个问题, 假如又如何?是谨慎再三,把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细心研究,避免意外。 什么人能创新? 一个创新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能力” 、“ 勇气”、“机会”。英文是Capability, Courage, Chance,三个“C”!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中国人都很聪明, 这个不是问题。但创新是做新的事情,人家还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敢为人先,没有勇气就不行了。机会则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社会提供的机会,在今日这个世界,中国的机会比其他国家都多,大家应该没有抱怨的理由吧。另一类机会是自已创造的,例如智能手机,之前大家并没有对智能手机的要求,所以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市场是自已创造出来的! 总结来说,创新是 5xI+3xW+3xC,“5-3-3”,五个“I”是创新的定义,三个“W”是创新的方法,三个“C” 是创新的条件。 年轻人大概都知道“520”是什么意思。以此类推, “533”可以说是“我想想”! ) D7 k* ^, \" Y% I; Z0 E3 @
机会与创新 我们先谈谈机会的事情。今天最常听到年轻人抱怨: “在这个社会没有机会!”80后的人说:“好的机会都被60后、70后抢走了!”90后的人则说:“好的机会都被70 后80后抢走了!”事实并非如此。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如果大家停下来想想,这是一个简直不可思议的例子。 几千年来,自从人们开始穿衣服,都是衣服破了就补,不能再补就扔掉。尤其是爱漂亮的女士们,哪一个朝代有人喜欢穿破衣服的?但是,今天这个世界不是流行“破洞牛仔裤”吗?如果大家去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有破洞的牛仔裤比没有破洞的贵。有些甚至破得令人咋舌,却贵得更可怕!是什么社会力量能够让爱漂亮的女士愿意花不少的钱去购买这些破洞?很简单,这就是创新!
/ g% y4 h$ g. }" r/ R图1
6 U& ?: e/ }; m# b: Q& K% \' q0 G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流行了对传统的叛逆, 嬉皮士们偏要把自己的牛仔裤磨得破破烂烂。后来流行于艺术界和影视界。做生意的人看在眼里,就发现了这个商机。也许有人说,这怎么也是创新?是的,这的确是创新。创新最重要的一个定义是“创造价值”,卖牛仔裤的厂商赚了大钱,这个理念当然就算创新。 有人作过一个非科学性的统计,认为如果破洞是中国人的专利,它的经济价值或许可能让我们的GDP提升半个百分点,增长率可以从6.5%推回到7.0%。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大家穿了百多年的牛仔裤 , 居然还有创新的可能;第二,只要大家用心,创新的机会的确很多!世界在不停地变动,这个变动就是提供机会的洪流。 图2左是几座相当有名的拱桥:罗马拱桥、悉尼海湾大桥、赵州安济桥、关渡桥。这些大桥拱肋都是垂直的。我们可以提问,“为什么这些桥的拱肋都是垂直的?”答案很简单:因为重力都是垂直地面的,用垂直的拱承担垂直的重力,很合理。但是,斜的拱肋是否也可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几座拱肋斜着的大桥(图2右)。 9 q" Y |1 m. F$ r( k: _8 i
. C4 g# r# S( s
图2 5 l1 I( n/ h; ?5 P7 I l
. u7 X! U" j$ O; @$ K3 ^ 我们从台北附近的关渡大桥说起,这是林同棪先生设计的。这座桥很漂亮,它的拱肋也是垂直的。如果我们把两个拱肋向内推,就变成一个像重庆菜园坝大桥的提篮拱。如果我们不向内推,而是向外推,就变成天津大沽桥的样子。如果我们把大沽桥的两个拱肋向桥的中线推,就会变成连云港汇海路桥的样子。如果把汇海路桥的两个拱肋水平扭转90度,就变成沈阳三好桥的样子。如果把三好桥的两个拱合起来,就变成福建三明台江大桥的样子。虽然都是拱桥,看起来却很不相同。 有人会问:这样把拱扭来扭去,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这些桥的设计,有两个意义:第一,这些桥的建造,证明不同形式的拱桥都是可能的,以后有设计斜拱的需要时,有“例”可循。第二,我认为这些桥都很特殊,也很漂亮,当然,这是我主观的意见,可以不算数。但是这些桥都是由业主、领导和专家们从众多的方案中优选出的,这是他们的选择。业主喜欢很重要,这是客观的意见,应该算数。许多市民和游客都说这几座桥很漂亮,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当然算数!而且,利用索辅梁桥的设计理念,使得这些桥造价不高,大家都很高兴,这个也很重要。
/ H+ \1 F7 a( s6 _# A M关于美观价值的创新思维 一座桥梁必须安全、实用、经济和美观。所以一座桥梁的价值,是安全、实用、经济和美观的价值的总和,缺一不可!许多工程师常常只看安全和实用的价值,而忽略了美观的价值。 刘向引《墨子》佚文中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当我们还是“不饱,不暖,不安”的时候,“美,丽,乐”都没有意义。或者,当一个人经历了太久的“不饱,不暖,不安”,有时也可能对“美,丽,乐”不再有兴趣。我们今天基本上已经温饱了,是应该对“美和丽”有所要求了。因为缺乏“美、丽、乐”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桥梁是城市很抢眼的建筑,都会超越百年,我们是否应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些好看的东西? 其实,中国对桥梁的美观一直都很重视。市民大众去看“卢沟桥”之后, 最乐道的是什么?不一定是桥的结构,而是桥上和桥头的石狮子,可见群众对桥的美观有一定的爱好。这些石狮子对桥的结构并没有关联,没有石狮子,这座桥还是一座同样可用的桥,但是加了石狮子,这座桥则变得更吸引人。其实,如果大家留意观察,几乎所有古桥都在美观上下了功夫,线条很美。民众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工程师的职责是替民众服务,工程师不是桥的主人,不可以一己之见,加诸民众的头上。至于有些人觉得工程师才有资格评判桥梁美观的价值,那就不免过于自大了! 至于“美”可能有什么价值,不妨看看巴黎铁塔的估值。2012年,意大利的Monza and Brianza Chamber of Commerce对全世界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作了一个估值。他们认为,巴黎铁塔对法国经济体系的价值是5440亿美元, 与当年法国的33800亿美元的GDP比较,占比高达16%。这16% GDP是什么意思?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GDP的增长率是6.5%,还是6.8%,只是上下0.15%的事情,16%当然是天文数字了。世界上其他地标建筑的估值如下:罗马斗兽场900亿美元,巴沙隆那大教堂890亿美元,米兰大教堂810 亿美元,伦敦塔桥 700亿美元,都是天文数字! 巴黎铁塔对法国经济体系的价值是5440亿美元,如果港珠澳大桥的造价大约是160亿美元,那么巴黎铁塔的“经济价值”可以等于30多个港珠澳大桥的造价!
5 B7 Q6 T. z. T2 @8 Q创新理念很重要 创新并不限于科技,在其他领域,创新也一样重要。例如,我觉得邓小平先生给了我们两个极重要的创新理念:“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模式,和“黑猫白猫”的理念。事实上,这两个可以说是在 20 世纪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创新理念。“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模式启发了大家创新的勇气,从而走出了创新之路。“黑猫白猫”的理念废弃了教条的束缚,让大家有了创新的机会。有了勇气和机会,加上中国人的才智,自然会有大发展! 这两个创新理念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今天让所有其他国家羡慕的社会。今天中国的GDP登上了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 许多人认为我们还不是强国,我们人多,加起来GDP比人家大,人多势众吧!但是我们个人的GDP排名是世界第72位, 还比不上巴西、墨西哥,甚至马尔代夫。那就是说,我们还是比人家贫穷,所以我们不能算是强国!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把大家团结起来,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具有话语权。不然,要单打独斗,我们就算不上老几了! 为什么我们还不是强国?最近一篇报道说,日本人刚拿到了第25个诺贝尔奖。我们中国呢?可以算3个吧。日本只有中国1/10的人口,1/25的土地,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是创新能力的问题吧!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怎么办? 6 _2 s7 B, K: a ?& ^* v* C6 k5 f! `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为的,所以,创新能力不足应该是人的问题。因为只有人才能创新!那我们就谈谈人的问题吧。 第一:要创新,大家必须有提出问题的习惯,有敢于挑战的勇气,不要躲在“先例” 的后面,只敢干人家已经干过的事。这方面,中国人有一个弱点:太听话了! 从小爸妈就教我们听话,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听老板的话,看书也要听书里的话。大家自小就没有提问的习惯,也没有挑战的勇气,结果当然不热心创新了。要求下属、学生或者孩子听话都是搞错了!大家应该要求他们明白道理,应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每件事情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一次又一次,用同样的方法工作,而希望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傻瓜的定义!” 第二:中国人的才智是世界一流的。能力应该不是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豆腐渣”东西:“豆腐渣”商品,“豆腐渣”工程,甚至“豆腐渣”博士论文。事情做得不好,有三个可能的原因:“不知,不能, 不为。”我认为,知和能都可经过学习获得,“可为而不为”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大多数人有“差不多先生”的习惯,只求差不多,不求精准。如果大家只要求差不多, 就做不出精细的东西,也就不可能发展出核心科技。没有核心科技,我们就受制于人,只能永远跟在人家后面,永远强大不起来。 第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太过于重数量而不重质量。数量高的是“大”,质量高的是“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我们是世界大国,还不是世界强国。 第四:我们的社会竞争机制不足。鼓励竞争是鼓励创新的最好方法,达尔文定律:“适者生存”。在今天这个世界,不创新就不能在竞争中胜出,不能胜出就会被淘汰。有竞争就自然会有创新!但竞争必须公平,不公平的竞争不是竞争! 第五:我们社会还不够包容。有外国媒体报道,因为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偏重权威,有时候会压制了“新理念” 的推行。 看来,我们要成为创新强国,就必须做到: 1.不要提倡听话,有勇气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创新; 2.要改掉“差不多先生”的习惯,做事情必须求“精”; 3. 要注重“质”和“量”的并重; 4. 要提供和鼓励公平竞争,竞争是推动创新的动力; 5. 避免权威的管理制度,加大对“新理念”的包容。 创新是一种可以推动的习惯和风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21世纪,创新是唯一强国的途径!
K# ~' G8 O, ?2 Y" M- K(本文是作者在2016年桥梁杂志年会“院士论坛”上的演讲,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作者系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同棪国际公司董事局主席) (编辑:江北) 7 V, ^, q$ T! E3 x
3 E- D6 O" Q* y7 J/ ?3 ]: G
; b( `( _% M3 M0 @1 g3 h |